专业简介
绘画专业
绘画专业建立于1960年代,现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,设有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实验艺术、美术史论5个专业方向,分设7个工作室:“山水与花鸟工作室”“人物画工作室”“写实绘画工作室”“表现绘画工作室”“版画工作室”“实验艺术工作室”“美术史论工作室”。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,具备绘画艺术创作、教学、研究、管理等方面能力,能在文化艺术领域、教育、设计、编辑、管理单位从事教学、创作、研究、出版、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主要课程:
国画方向:素描、色彩、中国美术史、中外美术史、兰竹训练、线描人物、传统人物技法、国画色彩研究、笔墨语言训练分析、明清花鸟临摹、明清山水临摹、材料技法、古代画论、图像与视觉文化、写生采风、艺术考察等课程。
油画方向:素描、色彩、中国美术史、外国美术史、现当代艺术、素描与造型语言、综合材料技法、静物写生、写实绘画技法、表现绘画技法、人体写生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构图、写生采风、艺术考察等课程。
版画方向:素描、色彩、中外美术史、黑白木版、套色木版、漏版、数码版画、凹版、现代素描与构成、版画语言与风格、综合版画、版画设计与装帧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写生采风、艺术考察等课程。
实验艺术:中国美术史、外国美术史、视听语言、图形处理软件、数字影像处理软件、摄影基础、当代艺术文脉、原动画、文本与方案、影像与编导、数字媒体艺术与创作等课程。
美术史论:素描、色彩、美术概论、中国美术史、外国美术史、美术批评、美学原理、西方美学史、中国美学史、画论、艺术策展、艺术市场、艺术管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、贵州美术史、写生采风、艺术考察等课程。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文化机构、艺术部门、教育单位和相关企业从事创作、教学、研究、出版、管理等方面工作。
学制:四年
授予学位:艺术学学士
视觉传达设计专业
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始建于1982年创办的工艺美术专业,并在1992年设计系成立后实现了专业方向的明确化与体系化发展。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始终引领学院设计教育的学术传统与创新发展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秉承“美学·技术·文化”的教育理念,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。本专业以贵州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与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特色,设立“视觉传达设计”“文创设计”与“数字艺术设计”3个方向,依托多元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协同,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体系,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、文化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。30多年来,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相关设计人才3000余人,累计获得国内外各类设计奖项2000余项,有效促进了区域性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发展。
主要课程:中外美术史、中外设计史、设计色彩、设计素描、图形设计、形态构成、编排设计、文字设计、交互设计、动态视觉设计、品牌标志设计、品牌包装设计、文创设计、旅游产品设计、AI+插画设计、AI+升维设计、AI整合设计实践、等课程。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文化创意产业机构、艺术设计公司、数字媒体企业、教育与研究单位、公共文化服务系统、相关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就业,从事视觉传播、品牌设计、文创产品开发、数字媒体内容创作、交互设计、运营策划与艺术教育等相关工作,具备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展跨媒介设计与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。
学制:四年
授予学位:艺术学学士
环境设计专业
环境设计专业始建于1994年,1997年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并入贵州大学后进入快速发展期。专业分为人居室内空间设计和人居环境空间设计两大方向,遵循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,以OBE成果导向为核心,扎根贵州特色与民族文化,秉承“美学・技术・场景”三位一体理念,融合多学科知识交叉和AI技术应用,构建“产教融合+项目驱动+跨学科交叉协同”的全价值链课程体系,深度参与市场设计、产业转型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等项目,与市场和地方共建实践平台。30多年来,形成鲜明定位,专业累计培养了近3000名相关专业设计人才,获国内外设计奖项500余项,毕业生广泛分布在贵州及全国,成为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,推动着区域设计产业的发展。
主要课程:主要课程包括形态构成、设计色彩、空间训练、人机工程学与智能交互、人居室内空间设计、人居环境空间设计、公共设计、场景再生设计、毕业创作及毕业阐释(论文)等。特色课程有生成式人工智能(GAI)、环境植物造景研究、智慧展陈空间设计、在地化既有场景再生设计与研究等,涵盖通识课程、学科大类课程、专业课程、实践课程等模块。
就业方向: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,主要涵盖文化机构、艺术部门、教育行业和相关企事业等单位,可从事人居室内设计、人居环境设计、城市空间规划、文旅规划(策划)、特色小镇设计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、自主创业等实践、研究与管理任务,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学制:四年
授予学位:艺术学学士
雕塑专业
雕塑系成立于2005年,前身为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“田世信雕塑工作室”。雕塑专业立足于“服务国家战略、扎根贵州特色、融合创新实践”,以立体造型为核心,通过对材料、空间、形式观念探索,融合艺术创作与技术实践,将数字建模、3D打印、新型材料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与创作,突破传统学科边界,探索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与雕塑艺术结合的新形态,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。在协调发展上,注重理论与实践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,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雕塑技艺,吸收西方现当代雕塑理念,实现东西方艺术的融合;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,弘扬民族精神,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培养德才兼备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雕塑人才。
主要课程:基础素描、雕塑素描、基础泥塑、艺用解剖学、城市雕塑设计、泥塑、陶艺、3D建模、数字雕塑运用、综合材料、中国雕塑简史、外国美术简史、现当代艺术、当代美学等课程。
就业方向:毕业生可在文化机构、艺术部门、教育单位和相关企业等单位,从事雕塑创作、管理、教学、设计、研究等工作。
学制:四年
授予学位:艺术学学士